在集约化水产养殖中,养殖业户常常面临寄生性原虫的困扰,其中小瓜虫是致病性最强的原虫之一。小瓜虫学名为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是一种遍生性(周身遍布纤毛)纤毛虫,通常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鳍和鳃上,形成小白点,所以在生产上称之为“白点病”。
该寄生虫会引起鱼的活动异常、上皮增生、呼吸困难以及机械损伤,继而带来病菌的继发感染。在自然水体中,鱼类的聚集密度不高,水质环境较好,小瓜虫不易大量繁殖,因此,野生的淡水鱼类很少受到小瓜虫的严重感染。
然而在水泥池、室内的水族箱或渔排网箱等高密度鱼类养殖场所,虫体就能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而致病。小瓜虫尤其对冷水鱼危害更严重,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很高,有冷水鱼类癌症之说。
为了防治小瓜虫病,只有了解小瓜虫的生活史,采取科学用药措施方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多子小瓜虫的形态 小瓜虫属金毛目、膜口亚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小瓜虫一般可分为营养体(幼虫、成虫时期)和胞囊两个时期。在营养体时期,幼虫钻进宿主真皮或鳃瓣等处后,汲取宿主营养生长,形成白色脓胞,即肉眼见到的小白点。
它的体型和大小在幼虫期和成虫期差别很大。成虫,椭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300~500μm,周身密被纤毛。
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腹缝线明显。虫体有大、小核各一个,大核多为肾形,小核球形或三角形,位于大核的凹侧,大、小核均有核膜,胞质内含有大量线粒体、粘液泡、伸缩泡、食物泡、微管、粗面内质网等细胞器。
胞囊大小随成虫大小变化,成虫越大,胞囊越大;成虫形成胞囊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缩短,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
囊壁由三层组成,内、外两层电子密度高,中间层电子密度低、均质。幼虫,卵圆形,大小为30~50×24~43μm。周身纤毛排列整齐,胞口位于虫体的顶端腹面,腹缝线不明显。
大小核分开,其它结构和成虫相似[1]。2生活史 多子小瓜虫由感染鱼或携带虫体的其它生物、器械带入鱼塘,也可随鱼塘的引入水源进入鱼池。
小瓜虫是一种专性寄生虫,只有依赖宿主才能生存。进入上皮层后,虫体变圆成为滋养体。此时由于有宿主上皮层和粘液的保护,一般化学药物很难杀死它们。
仅在胞囊期和掠食体期才对药物敏感和易于被杀死。胞囊阶段的虫体离开病鱼后,粘附在鱼池底壁或其它固体表面。胞囊内逐渐分裂成许多小个体,即幼虫母体。
通常一个胞囊能形成2000多个幼虫母体,最后破囊而出变成感染性幼虫,进入掠食体阶段。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
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如果在1~2天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要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鱼。
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通常在炎热的夏天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完成生活史需要4天。
但在7℃以下,往往需要5周以上。另据报道,虫体能够在上皮细胞层下面进行复分裂,这是多子小瓜虫三期生活史*的一个旁路发育阶段。
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2]。
3症状 小瓜虫病的症状比较明显,主要是在鱼体表形成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和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并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活动异常,常与水中的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浮头死亡。
小瓜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在皮肤和鳃上。由于小瓜虫是在鱼的上皮细胞下寄生,并不断转动,因而引起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白色结节,此乃所谓的小白点。
其主要致病机理:小瓜虫寄生在鳃的上皮细胞,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肿胀、坏死,影响鱼的呼吸;寄生后引起鱼的电解质、营养物质和体液流失,造成代谢紊乱;
导致鱼的体表伤口产生继发性感染,从而造成鱼的死亡[3]。治疗用药不易将虫体杀死,原因是它们已寄生到鱼的真皮内,在不伤害鱼体的情况下使用化学药物去杀灭小瓜虫是很困难的。
而被药杀死的仅是自由游泳阶段的虫体。4药物治疗经验 4.1福尔马林 施用福尔马林会使鱼体粘液分泌增多,而一旦鱼体粘液增多,对小瓜虫的包被粘液层就会加厚,从而更加阻碍药物进入小瓜虫的寄生部位。
长时间多次高剂量施用福尔马林对鱼鳍和吻部会产生一定的组织破坏作用。但用福尔马林消毒过的健康鱼缸中,少有感染小瓜虫的情况出现。
福尔马林不能长时间高浓度对病鱼进行治疗,杀灭小瓜虫效果并不彻底。所以推荐在单一使用福尔马林时作为清缸使用的消毒剂,而不是治疗药剂。
4.2瓜虫杀 瓜虫杀是一种不易溶解的粉末状固体,即使在沸水中也很难溶解。其有效成分(辣椒碱 吖啶黄)约占总重量的8%。
在使用瓜虫杀做致死试验的健康鱼缸中可以观察到鱼游动速度明显变快,有少量浮头迹象,体表粘液增多,原因是不溶性的瓜虫杀在鱼游动过程中附着在鱼鳃上,对鱼鳃的刺激所导致鱼体浮头等上述现象。
瓜虫杀对金鳟稚鱼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在0.1%的悬浊液中,4小时金鳟稚鱼开始死亡,静置8小时之后鱼已经死亡,镜检发现小瓜虫仍有活力。
通过这个试验我们能说明外部施用瓜虫杀不是一种治疗金鳟稚鱼小瓜虫病的有效药物。4.3瓜虫灵 瓜虫灵有效成分s-复合高聚碘+中草药(有效成分高于0.5%)。
该药物由于含有 4价碘离子,对杀灭离体小瓜虫的作用十分明显,该药物对鱼体的刺激作用小,在使用过程中,病鱼身上的白点数目缓慢减少,但由于该药物穿透力较弱,对寄生在鱼体上的小瓜虫杀灭效果不是很明显,但只要持续使用该种药物,便可以使小瓜虫逐步消失。
该种药物的优点是可以长时间治疗或消毒。缺点是该种药物价格贵,阳光照射下较容易变质,不推荐池塘养殖使用。推荐在金鳟稚鱼使用瓜虫灵的药物浓度为300mg/l药浴8小时。
4.4食盐 食盐对鱼体粘液层和小瓜虫胞膜有较强的穿透作用,并且小瓜虫对渗透压十分敏感。在施用1%食盐的金鳟病鱼缸中观察到如下现象:小瓜虫寄生白点纷纷消失,但在相隔1日之后,所有鱼体上又附着了更小的小瓜虫寄生体,而且数目更多。
由于食盐有刺激小瓜虫离体繁殖的作用,从上述现象得知食盐对于离体小瓜虫的杀灭作用较差,但过高浓度的食盐容易导致鱼体渗透压不正常而死亡。
推荐在金鳟稚鱼上的使用方法是1%食盐泼洒之后于5-6小时之后进行彻底换水清塘一次,清塘药物可以选用生石灰等等。4.5食盐 福尔马林 瓜虫灵 1%食盐 70mg/l甲醛 80mg/l瓜虫灵药浴2小时,这种混合药物的缺点就是药物对鱼的致死浓度低,致死时间短,药物更不容易渗透到小瓜虫的寄生部位。
对于小瓜虫而言,它会使食盐的作用被抵消,更不容易刺激小瓜虫离体。效果要比单一使用药物的效果差很多,不推荐使用。4.6食盐 瓜虫灵 0.2%食盐*5~7小时 瓜虫灵500mg/l*12小时。
施药的方式是:施用0.2%食盐,对鱼进行药浴5~7小时;之后再使用瓜虫灵500mg/l对鱼药浴12小时。治疗1~2天后,对鱼体小瓜虫有很好的杀灭效果。
这种方法原理是利用小瓜虫在外界渗透压变化之后会离开鱼体,而瓜虫灵可以有效杀灭游离在水体中的小瓜虫。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施用食盐之后一定要密切观察鱼体上的小瓜虫是否已经离体,观察小瓜虫离开鱼体后,再进行瓜虫灵药浴治疗。
在治疗的几种方法中,此种方法非常快速有效。5总结 5.1在饲养管理层面,一定要坚持做到“五消、四定”,即鱼体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水体消毒、饵料消毒。
要对新进的鱼苗、鱼种一定要做严格的检查和消毒;放苗之前的鱼塘一定要清池暴晒;工具消毒之后也不要混用,一定要注意清理食场内的残余饵料;
养殖水体过一段时间后,有机物质以及悬浮物质大大增加,水体恶化,需要定期消毒;饵料消毒是指生物饵料的消毒。加强养殖管理,坚持生态防病,营造一个良好的水体环境是预防小瓜虫病的必须步骤。
5.2发现小瓜虫病之后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案,及时治疗。一旦幼虫再次钻入鱼体皮肤或鳃之后,药效就大为降低。此时,寄生在皮肤和鳃上皮组织内的小瓜虫在鱼体分泌粘液的保护下,很难被药物杀死。
所以适时杀死感染期幼虫对防治该病是极其重要的。5.3从鱼体增重和饵料系数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使用高浓度,高刺激性,对鱼体本身伤害较大的药物;
尽量使用低浓度,低刺激,可以长时间多次使用的药物。坚持生态治病和健康养殖的方针。5.4注意控制水温。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小瓜虫成虫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而在高温时,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所以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
5.5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办法。
【摘要】小瓜虫对集约养殖水体下的冷水鱼有很大的危害,如果在鱼种阶段患病后治疗不及时,会影响到成鱼阶段的饵料系数。
采用普通的治疗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小瓜虫,本文对小瓜虫形态和生活史阐述之后,介绍了一种能有效杀灭小瓜虫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水产病害;冷水鱼;金鳟;小瓜虫 参考文献: [1]忘记了。[2]俞晓丽,甘西,梁万丈,徐德海 国外小瓜虫病的研究现状[j] 现代渔业信息综述2004.2 [3]黄玮,李安兴 鱼类小瓜虫病防治的新思考[j] 科学养鱼2004年第4期 [4]倪达书,李连祥.多子小瓜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防治方法和一新种的描述[j].水生生物学集刊,1960,(2):197-215. [5]陈启鎏. 青、鲩、鳙、鲢四种家鱼寄生原生动物的研究:ⅰ.寄生鲩鱼的原生动物[j].水生生物集刊,1955(2):123-164.* [6]黄琪琰.水生动物疾病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51大连水产学院学报第20卷 [7]邓永强,汪开毓,黄小丽 鱼类小瓜虫病的研究进展(四川农业大学鱼病防治中心,四川雅安625014
以下供参考皮肤充血病 通常由于光照不足、水质不良及热带鱼受过多次的新水刺激而引起,在梅雨季节和气温多变季节尤为明显。病鱼体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布满身体两侧,而且精神异常呆滞,食欲明显减退,轻者影响热带,重者导致死亡。热带鱼中的金头神仙鱼、红眼神仙鱼尤为明显。防治方法:将0.2克呋喃西林粉加百万分之二百五十(250ppm)食盐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或用这一浓度配方,
罗汉鱼身体发黑代表可能已经生病。要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就要从根源上去控制,从以下三点入手:每天保证罗汉鱼有足够的光照时间。对于水族箱中的罗汉鱼来说,每天晒晒日光浴这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饲养者可以在水族箱中安装一些灯棒,模仿光照每天定时的为罗汉鱼照射。要避免细菌病毒的产生。及时的为水族箱杀菌消毒是必要。千万不要等到水环境已经非常恶劣在来处理。这时候的处理方法会相对麻烦,而且不见得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外寄吧,可能水太老了勤换换水
鱼撞缸的原因:1、受寄生虫感染,可能是鱼受到了寄生虫的感染而受到刺激,因此出现撞缸的行为。2、缺氧导致,可能是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鱼儿高密度缺氧,从而出现撞缸的现象。3、精神压力太大,鱼儿也是会有自己的情绪的,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时候,便会出现这种现象。4、水温出现了问题,当水温过低时鱼儿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它就会因为想要逃离而去撞缸,为了去找到一个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生活。 提示: 有些鱼儿性情是
1、水质,水温变化给鱼换新水时,是斗鱼跳缸发生几率最大的时候。这是因为换新水导致水质和水温都发生了变化,斗鱼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2、声音,水流原因虽然斗鱼喜静,不需要过滤设备,但是有的人为了避免经常换水的麻烦,会在鱼缸加入过滤设备,斗鱼如果不适应,就会跳缸。3、水位过高或过低斗鱼有一身漂亮的裙摆,适合的水位可以展现它优美的舞姿。水位过低,斗鱼难以施展自己的身躯,会感到不适跳缸。水位过高,水里的压强
狗狗一直抖可能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1、寒冷导致,可能是天气太过寒冷,从而导致狗狗冷的发抖;2、患病导致,可能是狗狗患上了脑膜炎、犬瘟等之类的疾病,所以狗狗有发抖的症状;3、害怕导致,可能是狗狗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感到非常的害怕、紧张而发抖。提示:狗狗在中毒的时候也会有发抖的症状,同时还伴随有口吐白沫、抽搐、身体僵硬等症状,一旦主人发现狗狗有这些症状,要立即将狗狗送往宠物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防止狗狗症
狗狗眼睛肿了可能是发炎了,或者是过敏了,被寄生虫叮咬了,家长可以给狗狗眼睛清洗一遍,然后上一点眼药水,带其到通风的地方,一般过不了几天就会好的,如果其眼睛长期不好,家长最好带它到医院进行治疗。提示:在寄生虫很多的夏天,家长要提高驱虫的频率,平时要帮助狗狗驱赶蚊子,避免其被叮咬。
孔雀鱼针尾原因:1、水质差。虽然它们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是水质太差,水中就容易滋生细菌,导致它们感染针尾病。2、饲养密度高。它们生长的速度较快,如果它们长期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就容易患上针尾病。3、细菌感染。可能是鱼缸内的硝化细菌太多造成的,虽然适当的硝化细菌可以使孔雀鱼生长得更加舒适,但是硝化细菌太多,细菌也容易附着,孔雀鱼靠近后就容易感染针尾病。孔雀鱼针尾治疗方法:1、立即换水。需要立即给它们
狗狗一直抖可能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1、寒冷导致,可能是天气太过寒冷,从而导致狗狗冷的发抖;2、患病导致,可能是狗狗患上了脑膜炎、犬瘟等之类的疾病,所以狗狗有发抖的症状;3、害怕导致,可能是狗狗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感到非常的害怕、紧张而发抖。提示:狗狗在中毒的时候也会有发抖的症状,同时还伴随有口吐白沫、抽搐、身体僵硬等症状,一旦主人发现狗狗有这些症状,要立即将狗狗送往宠物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防止狗狗症
1、长期不换水,不清洗滤材,腐殖质过多,水质环境变坏。如果水质条件太差,并且长时间得不到改善,那么也可能会导致它们烂尾。需要定期换水。2、养殖孔雀鱼的密度过大,出现水质环境的恶化、水温骤变温差达到5摄氏度,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发病。减少孔雀鱼的数量。3、换水、清缸、捞鱼时,产生内、外伤而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在鱼缸内倒抗生素进行药浴治疗。4、不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喂饵料,造成鱼儿营养不良
狗狗眼睛肿了可能是发炎了,或者是过敏了,被寄生虫叮咬了,家长可以给狗狗眼睛清洗一遍,然后上一点眼药水,带其到通风的地方,一般过不了几天就会好的,如果其眼睛长期不好,家长最好带它到医院进行治疗。提示:在寄生虫很多的夏天,家长要提高驱虫的频率,平时要帮助狗狗驱赶蚊子,避免其被叮咬。
狗狗一直抖可能是因为以下三点原因:1、寒冷导致,可能是天气太过寒冷,从而导致狗狗冷的发抖;2、患病导致,可能是狗狗患上了脑膜炎、犬瘟等之类的疾病,所以狗狗有发抖的症状;3、害怕导致,可能是狗狗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而感到非常的害怕、紧张而发抖。提示:狗狗在中毒的时候也会有发抖的症状,同时还伴随有口吐白沫、抽搐、身体僵硬等症状,一旦主人发现狗狗有这些症状,要立即将狗狗送往宠物医院进行检查治疗,防止狗狗症
鱼倒立的原因:1、当鱼长时间被暴晒,就可能会造成鱼尾受伤,使它不能保持平衡,平时应把鱼儿放置在阴凉处饲养。2、若水温波动太大,使得鱼不能适应,也会出现倒立的情况,需要保持水温恒定。3、当鱼生病了,食欲下降,行动变缓,也会出现倒立,需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鱼死亡。4、鱼群发生打斗,或者跳缸、撞缸,造成鱼儿损伤也会出现倒立的情况,应把鱼群分开饲养避免打斗。5、若水位太浅,也会导致鱼出现倒立的情况,应将水
鱼倒立的原因:1、当鱼长时间被暴晒,就可能会造成鱼尾受伤,使它不能保持平衡,平时应把鱼儿放置在阴凉处饲养。2、若水温波动太大,使得鱼不能适应,也会出现倒立的情况,需要保持水温恒定。3、当鱼生病了,食欲下降,行动变缓,也会出现倒立,需要及时治疗,以免造成鱼死亡。4、鱼群发生打斗,或者跳缸、撞缸,造成鱼儿损伤也会出现倒立的情况,应把鱼群分开饲养避免打斗。5、若水位太浅,也会导致鱼出现倒立的情况,应将水
鱼翻肚子的原因:1、当鱼群打斗导致受伤可能会出现翻肚子,出现这种情况,应立即进行治疗,避免鱼儿死亡。2、冬季温度低,鱼的活动能力降低,不耐寒,也会出现翻肚子的情况,需要控制水温。3、若鱼群密度过大,导致鱼儿缺氧,就会出现翻肚子的情况,因此,不能高密度饲养。4、当给鱼儿换水时,前后水温温差过大,也会出现翻肚子的现象。5、若鱼生病或药物中毒很严重时,鱼也会出现翻肚子,这种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到原因并妥善处
龙鱼翻腮的原因有以下三点:1、水质差,可能是主人平时喂食量过大,导致龙鱼排泄物变多,再加上食物残渣,从而导致水质恶化;2、饲养密度过大,龙鱼的生存空间不足,影响了鳃部的正常运作;3、温度原因,龙鱼适合生活的水温为28-30度,可能是水温不在这个区间范围内,导致龙鱼出现翻腮的现象。 提示: 当发现龙鱼出现翻腮的现象时,主人可以用增加换水频率来改善水质,2-3天换一次水,并且要增加水中
鹦鹉鱼变白可能是不熟悉新环境,或者是水质引起的,还有可能是白点病,我们需要尽快的找出原因,如果是水质不适合引起的,我们需要更换到鹦鹉鱼熟悉的水质,如果是疾病引起的我们需要及时的治疗。 提示: 鹦鹉鱼的来源是一场意外,不过现在这种鱼类已经受到了养鱼爱好者广泛关注。
猫咪抽搐可能是由癫痫疾病、缺钙、脑损伤或者中毒导致的,宠主一旦发现,要立即带猫咪进行治疗。 猫抽搐是怎么回事 导致猫咪抽搐主要原因有 1.癫痫疾病导致的神经性症状,从而出现抽搐; 2.猫咪缺钙导致的间接性抽搐; 3.先天性和后天性脑损伤导致出现的抽搐,如脑炎、脑积水、脑肿瘤、髓膜炎、颅骨损伤等; 4.中毒导致的继发性抽搐,如食物中毒、药物中
狗狗吐黄水是肠胃疾病,例如胃炎,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如果狗狗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立即禁食禁水,然后喂一些益生菌帮助消化,情况比较严重需要立即送到医院治疗。平时不要给狗狗吃不好消化的食物,尤其是骨头,也不要给狗狗吃生冷的食物,每天按时喂狗狗,每顿八分饱就可以了。
猫咪抽搐可能是由癫痫疾病、缺钙、脑损伤或者中毒导致的,宠主一旦发现,要立即带猫咪进行治疗。 猫抽搐是怎么回事 导致猫咪抽搐主要原因有 1.癫痫疾病导致的神经性症状,从而出现抽搐; 2.猫咪缺钙导致的间接性抽搐; 3.先天性和后天性脑损伤导致出现的抽搐,如脑炎、脑积水、脑肿瘤、髓膜炎、颅骨损伤等; 4.中毒导致的继发性抽搐,如食物中毒、药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