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lì⒈罪,罪过:免~。⒉凶暴,猛烈:暴~。猛~。⒊违背,违反:相~。〈引〉乖张,不讲情理:猛贪而~。⒋至,到:鸢飞~天(鸢:老鹰)。戾liè
1.象声词。参见"戾戾"。
2.同"奊"。参见"戾契"。
3.通"捩"。扭转。
4.通"捩"。折断。
三点水加犬字,是“汱”,读音为 tài ,古同“汰”。汉字:汱读音:tài 部首:氵 笔画数:7 笔画名称:点、点、提、横、撇、捺、点 释义:水落貌,引申为除去。 古同“汰”,淘汰,去除。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顾凤祥推荐
伏:fú词性:动词 名词(1)古文形体(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犬(狗大聪明为犬,犬大聪明为獒,獒犬不是西部独有古代中原东方就有獒犬。)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2)同本义 [lie prostrate]伏,司也。――《说文》伏瘗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3)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
狩shòu 部首笔画 部首:犭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QTPF 五笔98:QTPF 仓颉:KHJDI 笔顺编号:353445124 四角号码:4324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E9 基本字义 1. 打猎,古代指冬天打猎:~猎。冬~。 2. 古代指放火烧山以围猎。 3. 古同“守”,指帝王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犬,守声。“犬”
伏读音:[fú]部首:亻五笔:WDY释义:1.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 2.低下去:此起彼~。3.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法。~输。~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4.使屈服:降~。降龙~虎。5.隐藏:~兵。埋~。6.农历划分夏季最炎热的三个阶段:~日。~旱。~暑。~天。7.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三点水加犬字,是“汱”,读音为 tài ,古同“汰”。汉字:汱读音:tài 部首:氵 笔画数:7 笔画名称:点、点、提、横、撇、捺、点 释义:水落貌,引申为除去。 古同“汰”,淘汰,去除。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顾凤祥推荐
伏:fú词性:动词 名词(1)古文形体(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犬(狗大聪明为犬,犬大聪明为獒,獒犬不是西部独有古代中原东方就有獒犬。)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2)同本义 [lie prostrate]伏,司也。――《说文》伏瘗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3)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
狩shòu 部首笔画 部首:犭 部外笔画:6 总笔画:9 五笔86:QTPF 五笔98:QTPF 仓颉:KHJDI 笔顺编号:353445124 四角号码:4324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2E9 基本字义 1. 打猎,古代指冬天打猎:~猎。冬~。 2. 古代指放火烧山以围猎。 3. 古同“守”,指帝王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犬,守声。“犬”
我和你有同感,有的书用"梗"代替,电脑也打不出那个字.有答案了告诉我一下.
yi,常用词为涟漪。
读 huan 阴平 参考资料:
一、单人旁加一竖再加反文旁加犬字是倏,拼音shū。二、释义:1、副词。极快地;忽然: ~尔而逝。2、疾速三、倏的部首:亻四、汉字结构:左右结构五、造字法:形声;从犬、攸声六、相关组词:倏然 倏地 倏忽 倏鱼 闪倏 倏易 倏烁倏瞬 倏而 倏倏 倏尔 倏眒 倏歘 倏闪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攸,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拄杖而行。倏,篆文(攸,拄杖)(犬),表示以杖击狗。造字本义:动词,狗被杖打而疾速逃窜
犷拼音:guǎng三声,与“广”音一样粗野:粗~。~悍。
狎 读音:[xiá]部首:犭五笔:QTLH释义:1.亲近而态度不庄重:~侮。~弄。~昵。~客(嫖客)。 2.习惯。 3.更替。 4.拥挤:车骑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獭tǎ1. 〔水~〕哺乳动物,脚短,趾间有蹼,体长七十余厘米。昼伏夜出,善游水,食鱼、蛙等,毛棕褐色,是珍贵的袭皮。2. 〔旱~〕哺乳动物,前肢发达善掘土,毛皮可制衣帽。是鼠疫的传播者。亦称“土拨鼠”。3. 〔海~〕哺乳动物,体圆而长,毛皮很珍贵。生活在近岸的海洋中。通称“海龙”。
这个字是 餍读音:[yàn]部首:厂五笔:DDWE释义:1.吃饱。2.满足。
狎 读音:[xiá]部首:犭五笔:QTLH释义:1.亲近而态度不庄重:~侮。~弄。~昵。~客(嫖客)。 2.习惯。 3.更替。 4.拥挤:车骑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鱼字过来个非,也就是鱼加非是:鲱。念:[fēi]鲱:fēi 部首:鱼 笔画: 16基本释义1.〔~鱼〕体侧扁而长,长约二十厘米,背青黑色,腹银白色。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亦称“青鱼”。2.(鲱)详细字义鱼名。也称鰊。一种食用鱼[herring](大西洋鲱 Clupea harengus ),体长约0.3米,特别盛产于北大西洋温水和较冷水域,成大群游近岸边产卵康熙字典:【亥集中】【鱼字部
该字为“獏”:拼音:[mò] 部 首: 犭笔 画 :13组词: 玄獏 [ xuán mò ] :兽名。《逸周书·王会》:“ 不令支 玄獏。” 朱右曾 校释:“《说文》云:似熊,黄黑色。”释义:1、同“貘”。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犀牛而矮小,尾短,鼻子突出很长,能自由伸缩,皮厚而毛少,前肢四趾,后肢三趾,善于游泳,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吃嫩枝叶等。2、獏是一种会食人噩梦的神兽,在我国古籍中,“獏”也指
拼音:qiú 简体部首:犭五笔:QTVN总笔画:5笔顺编码:ノフノノフ解释:〔~狳〕哺乳动物,身体分前、中、后三段,头尾及胸部都有鳞片,腹部有毛,穴居土中,善于掘土。昼伏夜出,吃果、菜、蚊、蚯蚓等。肉可食,鳞甲可制提篮等。
读音: hóng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鱼〕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软骨无鳞,胸鳍发达,如蝶展翅,尾呈鞭状,有毒刺。生活在海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名〉鱼名 ,泛指属于魟科(Dasyatidae)及其他有关科的许多种,在其鞭形的尾的基部旁边有一根或数根带倒钩的又大又尖的背棘,能重创敌人,有时它们能长得很大,其中有些种类对牡蛎危害很大黄魟鱼,色黄无鳞,头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