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给人家做了一个大的,能盛2吨水的,养了200多条血鹦鹉,里面放的水草、假山,底下铺的砂石,可漂亮了!用19MM厚的玻璃,3米*1米*800的,装在卧室和客厅之间,外置一个大的循环过滤系统,每年底给他换一次水,效果不错,价格也高,2万8!
国血是一般大头,台血是体型最大的,欧血是毛量最多,面具最长头型最好的,其它澳血,丹血和欧血差不多的大头鹦鹉是属于虎皮鹦鹉类,虎皮鹦鹉分为小虎和大头,其区别又分很多类,如头型,身型,毛长,颜色和面具……目前国内的大头品种极品也只能达到台湾或国外的最低品,大陆的大头只有身型达到要求,其他还没达到要求,就目前国际比赛看,欧洲国家的大头是最完美的,台湾和日本都很不错,台湾大多数玩体型和头型,日本玩的是毛色
血鹦鹉鱼在鱼缸里静止不动可能原因及处理方法如下:1、睡觉中。这是正常现象,光线亮了很快会醒,不用处理。2、死了。死鱼是不会动的,最好立即捞出,以免坏水。3、水质、环境不适应,新入缸或换水后容易发生,最好保持水温水质,注意观察。4、感染性重病。需要针对不同病因对症下药。
母鹦鹉产卵了,石头拿出来全部清理掉吧,不然不是被其他鹦鹉吃掉就是卵不受精坏死。会坏水的,你要知道,雄性鹦鹉鱼是没有繁殖能力的,所以这些卵别报什么希望,除非你缸子里有性成熟的雄性罗汉鱼,这样还能繁殖麒麟鹦鹉,不然都是白搭
是新进缸的鱼吗?鹦鹉天生胆小,在陌生环境就会挤在一起或躲在缸角,慢慢适应就好了!勤喂食和它们联络感情时间长就好了!
罗汉跟鹦鹉是不可能产生后代的。鱼儿的体色发生变化应该是水质的问题,另外,鹦鹉鱼养久了会褪色,除非喂的是增艳饲料。石头上如果是米粒状的,肯定不是好东西,建议拿出来洗掉。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您家的血鹦鹉可能是得了白点病白点病 是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1)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传染途径:水蚤、病鱼,污染的工具是热带鱼的1号病。热带鱼比金鱼易患白点病,水温忽高忽低是本病的诱因,也是初学者常常失败的原因。欧洲最初兴起热带鱼饲养业时曾因此病全军覆没。及时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加强消毒,保持恒温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
烂鳃是细菌感染或者长期缺氧导致.水霉病不会导致烂鳃.可以采用抗生素防止发炎.适当配合药物杀菌.投放160万单位青霉素两支,灭菌灵一包.(100升水来算).泡36小时换水.补药.
特a级鹦鹉嘴是y的形状,体型短小丰满,a级嘴倒三角形状,体型比特a级稍微长一些,b级一字嘴,体型较长,不怎么好看
1米的缸用1片,每天倒掉1半的水换上新水再加1片。这样用药3到4天即可
不是。鱼得肠炎翻身需买些氮化氢氨,调配些药喂鱼, 2天左右即可看到效果。鱼体失衡翻身多是运动不足,可买些调节肠胃的药,如果先天性平衡失调,可提高水温并放些盐来缓解病情。水质污染使其翻身需多换水,不能直接用自来水,需在阳台上晒几天,再换给鱼儿。鱼得肠炎翻身抢救法:给鱼喂食过多,鱼易积食不消化,引起鱼肠炎,这个时候鱼不活跃,还会导致鱼翻身,精力却非常不好。针对鱼得肠炎翻身抢救法是去药店买些氮化氢氨,可
你的鱼缸有1.5米高?好深的缸啊。加上底柜的高度吧。你的鱼缸鱼只密度没问题,鱼只死亡的原因应该是硝化系统没有建立造成的。鱼缸放入目标鱼前,首先要用气泵气爆除氯18-24小时,然后先下硝化细菌,循环三到五天后,放入闯缸鱼,再过一周左右,等硝化系统建立后,闯缸鱼存活没有问题时才能将闯缸鱼捞出,再放入自己要养的目标鱼。你的鱼缸硝化细菌还没有繁殖到一定数量,水质还没有达到养鱼的程度,所以会出现鱼只大量死亡
你问的这个问题,眼睛凸出来,应该是眼睛有炎症引起,其它也没有什么办法,建议用金霉素眼药膏试试。
不是一窝的迷你鹦鹉鱼可以混养。鱼小的时候还是比较温顺的,不会打架。长大之后,雄鱼之间容易打斗。
鹦鹉鱼眼睛鼓出来是鼓眼病,也就是凸眼病,它的基本症状就是病鱼眼球自眼眶中突出,而且常伴有眼球发白、浑浊,身体瘦弱,活动无力。出现此病是有原因的,水质恶化、鱼群争斗、捞鱼不慎都可能导致该病,某些寄生虫和败血、结核菌感染眼球也能使眼球水肿后突出眼眶。有时病鱼眼球有白色絮状菌丝侵染,如不及时治疗,眼球失明或脱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
不吃水草,但是有翻砂习性,底砂上不适合种水草。除非是绑在沉木上,或者栽花盆里。
血鹦鹉的品种有金刚鹦鹉、紫鹦鹉、一颗心鹦鹉、独角仙鹦鹉、糖果鹦鹉等。金刚鹦鹉血鹦鹉的变种,头顶有肉瘤隆起,大红色、体长可达30厘米以上。其它品种的没有肉瘤隆起。如图:
这是鱼本身有病或水温太低造成的,提高水温投放增红饵料,慢慢的会好的
白皮病——又称白尾病 [病因] 由于水质不洁,特别是水族箱中的粪便没有及时清除,或因捕捞运输、放养、移箱时操作不慎,使鱼体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体] 为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白皮极毛杆菌。 [症状] 发病开始时,只在背鳍基部或尾柄处出现一小白点,随即迅速扩大,从鱼体背鳍向后蔓延,以致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至尾鳍全部发白。随着病情加剧,病鱼游泳能力明显减弱,体躯平衡失控,头部朝上,尾鳍朝上,与
腹水一般比较难治,而且容易传染其他鱼,鱼出现腹水,应该先隔离。治疗办法:水温升到31度,加大供氧量,痢特灵8片/10升水,每天换水1/4,再补药。一周后如果病情有所好转,继续按上面的方法治疗,直至鱼康复,如果没有效果的选择放弃。
便血的话应该是肠炎。鹦鹉的食物或者水源不清洁是导致鹦鹉肠炎的原因。建议先把鹦鹉装食物和水的食盆先清洗一遍,将水煮沸后放凉在给鹦鹉饮用,加入新的水后,在加少许葡萄糖和极少量食盐,或者加入半片左右的土霉素;这几天要勤换水,勤清洗装水的食盆;观察鹦鹉便血的迹象是否有好转,若病情加重,则在水中加入0.2-1 mg的痢特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