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蓝曼龙鱼腹部靠尾巴处出现血斑是怎么回事

创建时间 2023-02-23 05:50:52

问题描述

蓝曼龙鱼腹部靠尾巴处出现血斑是怎么回事
医生回答
宠问吧特约宠医
宠物猫、宠物狗、宠物问答、宠物百科、宠物周边等宠物知识

出血病。常见症状主要是眼眶四周、鳃盖、口腔和各种鳍条中充血。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尽量稀养,投喂活的水蚤有一定防治效果。

用禽用红霉SGH RY素0. 4-1ppm 浓度全池遍洒,有一定的效果。  一、蓝曼龙鱼的生活坏境:  1、对溶氧的要求攀鲈科鱼类有褶鳃,可在含氧量较低的水中生活,当水体缺氧时,可到水面吞咽空气。

作为观赏鱼,为使蓝曼龙健康活泼地生长,要求DO≥4mg/L。  2、最适温度在22—28℃,耐低温的能力强于其它热带鱼。

在18℃时尚可少量摄食,若温度逐日缓慢下降,可在14℃长期存活;致死的下限温度为11.5℃。  3、蓝曼龙体色艳丽,幼鱼时常到水面吞咽空气,显得滑稽可爱;

该鱼对水质适应力强,价格又比较低廉,所以是一种被世界热带鱼爱好者广泛饲养的品种。成鱼一般情况游动较慢容易给人感觉成性情温和优雅的印象,这种鱼其实很有攻击性,对同群体内的弱者会进行攻击,对个体小的其他种群也会攻击。

  4、属杂食性鱼类,可以接受多种食物,最爱吃水生活饵料,如枝角类等;也吃人工干饲料,甚至吃活的小鱼苗,性情好斗,爱追逐比其体型小的鱼。

要想让其顺利繁殖,必须在繁殖前投喂枝角类或小鱼苗等活饵达一月以上。  从以上生活习性可以看出,蓝曼龙是一种适应能力强,容易饲养的观赏鱼;

其性情温和,除了不能和个体特别小的鱼如红绿灯,宝莲灯、绿莲灯等混养外,可与绝大多数中小型热带观赏鱼混养,但有好斗性,混养时需要小心。

  二、日常管理  (1)换水  仔、稚鱼期间蓝曼龙的鳃发育未全,又因培育水体中个体密度高,易发生缺氧,此时可微微充气。

在乎游后一周内,一般不加水、不换水;一周后每天可加水1/20或换1/10的水量,但操作宜轻缓。  (2)防病害  笔者饲养蓝曼龙6-7来,未曾发现该鱼感染寄生虫病。

然而在体长1.5-2.5cm阶段易得细菌性肠炎,但不是很严重;同样是攀鲈科的鱼---马三甲,在这个阶段易得细菌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对此,发病前用呋喃唑酮2mg/L药液泼洒。  仔鱼培育时,因使用活饵料易带入水螅,有时在缸中大量出现。水螅不仅摄食所投喂的活饵料,而且对于1cm以内的仔鱼也会造成伤害。

杀灭水螅可用硫酸铜0.35mg/L处理,一天后换水1/3以上,以保证安全。  三、相关疾病  1、白点病  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蓝曼龙鱼染。

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防治方法:  ①将水温捉高到30℃,寄生虫会因水温升高而导致其胞囊破裂,自动脱离鱼体,这种方法对初次感染白点病的病鱼治疗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病鱼效果不明显,必须同时用药物浸洗才行。

  ②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晾干后放入水族箱中,10余小时后鱼体上的小白点膨胀,再过10余小时,可见体表的小白点纷纷脱落,效果较好。

  ③将病鱼浸在淡水中,它由9份淡水和1份海水兑掺形成,浸洗时间0.5秒—2分钟,应注意观察鱼体的适应程度,见鱼呼吸紧张时应立刻移人海水中。

  ④将10千克海水放入玻璃缸中,加入0.05克硫酸铜,充氧,浸洗病鱼5—8分钟,24小时后可见体表白点脱落。这种方法对初次患病鱼体效果较好,但对二次感染的鱼体效果不明显。

  2、烂鳍烂皮肤病  症状:病鱼各鳍残缺不全,体表鳞片脱落,皮肤腐烂并有浅表性溃疡。发病原因可能是海水观赏鱼彼此间蓝曼龙鱼争抢地盘,互相打斗,或者对新水不适应,导致鳍条皮肤受伤,弓J起细菌交互感染,特别是在已有鱼类的水族箱中放入新鱼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放头孢2粒或呋喃唑酮4—5片,浸洗病鱼10—15分钟。  ②在10千克海水中,放人0.2克高锰酸钾,浸洗病鱼5—10分钟。

  3、烂鳃病  症状:病鱼腮部腮丝失血腐烂,严重时鳃丝溃烂成洞,鳃软骨外露,病鱼呼吸困难。  防治方法:  ①在10千克海水中,加入0.2克呋喃西林,浸洗5—10分钟。

  ②在9份淡水中兑掺1份海水,浸洗病鱼1—2分钟。  ③在10千克海水中,加入0.05克硫酸铜,浸洗病鱼5—10分钟。

相关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