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滤:利用过滤系统,培养硝化细菌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滤材一般选择过滤棉和玻璃环,过滤棉要经常清洗,使用1个月后就换一张。过滤棉没多少钱的,2块钱一大张呢。
2、供氧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给鱼缸里加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购超静音的,比如日本 英光章鱼泵或者德国伊罕都可以。
3、加热棒无论金鱼或是热带鱼都应该有加热棒,就是用来恒温的。因为温差过大会使鱼得白点病。加热棒的功率根据鱼缸大小来选择。
4、喂食不可过多,每天固定时间喂一次,每次3分钟内吃完即可。鱼食尽量还是买好的吧,其实算算没多少钱。我是100块买了2斤人工饲料,家里养了20条热带鱼,这都半年了才喂了1斤左右。
5、换水自来水要晾晒24-48小时以后才可以给鱼换水,换水时候一定要注意兑温。换水周期一般为3天到一周换一次,每次换水量不可超过缸内水量一半。一周最多换两次。以上是平时管理的方法,都做到了鱼应该不会出现太大问题,但是养过一段时间以后,需要了解一些知识,比如过滤的形式、硝化细菌、一些有害物质的浓度范围以及鱼生病了紧急处理方法等等。 再说说开缸:其实就是消毒、困水和培养硝化细菌的过程。消毒就是用盐水将器材浸泡24小时即可,盐水浓度可以高一些。困水没什么好说,就是自来水晾晒24-48小时。硝化细菌是用来净化水质的,精华过程是:鱼BB以及食物残渣氧化后生成有毒物质氨(也就是阿摩尼亚,NH3),由第一种硝化细菌把氨分解为较低毒性的亚硝酸盐(NO2),再由第二种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分解为几乎无毒的硝酸盐(NO3),最后再有缸内的一些厌氧菌把硝酸盐分解为氮,由于氮不溶于水,最后升华到空气中。这就是整套的硝化过程,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何培养硝化细菌呢?首先要有足够的细菌床——玻璃环。玻璃环的数量因为水体积的3%-5%,当然再多些就更好了。其次要有过滤系统,用来储存玻璃环。而且也提供了硝化细菌生存所需的食物、水流、氧气等等。现在我们在具体说明如何去做:第一天:困水24小时第二天:加入健壮鱼2-3条(当然根据鱼缸大小决定),鱼要过温、过水、消毒后再放入缸中,同时加入硝化细菌(粉末10克,液态15毫升)倒在过滤面上。第三天至第六天,鱼缸会一片雾蒙蒙,这是细菌在水中飘荡,没关系,几天内就会清澈。有时第二天可能可能就会清澈,但是也要等到第6天再进行后面的操作。在这4天里,假如第二天水浑浊了,就适当换水。此时硝化细菌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还不稳定。第七天至第十四天,这一周里给鱼喂食并换五分之一水。鱼食1-2分钟内吃完即可。主要就是给硝化细菌提供食物(就是鱼BB和食物残渣)。第十五天至第三十天,如果之前一周鱼和水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现在鱼的食量可以翻一倍,基本控制在3分钟左右吃完即可。并且可以适当再加几条鱼,数量不要多。依然每周换五分之一水。三十天后,硝化细菌基本稳定了,可以加入主力鱼了。以上是整套的开缸过程,其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时间”,不要嫌时间长,一定要有耐心。 最后我们再说说,新鱼到家的处理过程。信鱼到家后,必须要过温、过水、杀菌。过温是,将包装袋和鱼一起放到鱼缸内,包装不用打开。夏天20分钟,冬天30-45分钟。过水是,过温后,将包装袋打开,用夹子固定在缸壁上。然后往袋子里加入缸内水,共加5次每次间隔10分钟,加入的水量为袋子内水量的五分之一。杀菌是,在最后一次过水的时候,加入一些大盐。先用缸内水把大盐化开,然后再倒入袋子里。最后,把鱼放入缸中,袋子里的水扔掉。
1、过滤:利用过滤系统,培养硝化细菌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滤材一般选择过滤棉和玻璃环,过滤棉要经常清洗,使用1个月后就换一张。过滤棉没多少钱的,2块钱一大张呢。2、供氧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给鱼缸里加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购超静音的,比如日本 英光章鱼泵或者德国伊罕都可以。3、加热棒无论金鱼或是热带鱼都应该有加热棒,就是用来恒温的。因为温差过大会使鱼得白点病。加热棒的功率根据鱼缸大小来选择。4、喂
1、过滤:利用过滤系统,培养硝化细菌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滤材一般选择过滤棉和玻璃环,过滤棉要经常清洗,使用1个月后就换一张。过滤棉没多少钱的,2块钱一大张呢。2、供氧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给鱼缸里加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购超静音的,比如日本 英光章鱼泵或者德国伊罕都可以。3、加热棒无论金鱼或是热带鱼都应该有加热棒,就是用来恒温的。因为温差过大会使鱼得白点病。加热棒的功率根据鱼缸大小来选择。4、喂
灯科鱼要单养的,捞出来杂鱼 送人
附近有野猫吗
楼主,你的观察力很历害,值得赞扬。个人意见哈:平时只是找吃时一同吃进去了,很快就会吐出来。鱼也有牙齿,吃过鱼食后要咀嚼,吃点石头和食物一起咀嚼,可以增加磨擦,容易把食物咬碎。然后又吐出来,看得出吐石头时还有一些食物碎片吐了出来,可用来说明。
没有此说法,清道夫为何不算?
楼主,你的观察力很历害,值得赞扬。个人意见哈:平时只是找吃时一同吃进去了,很快就会吐出来。鱼也有牙齿,吃过鱼食后要咀嚼,吃点石头和食物一起咀嚼,可以增加磨擦,容易把食物咬碎。然后又吐出来,看得出吐石头时还有一些食物碎片吐了出来,可用来说明。
那要看你鱼缸的尺寸多少,鱼的长度多少,还有品种,环境。如果只是有鱼死亡的话,如果鱼缸体积÷鱼体长的立方8,可能是环境问题,应该考虑水质、温度有没有问题,水面上不能有油或者很混浊,否则鱼会死,还有鱼如果是热带鱼一般水温也应该在24~30度。如果是离奇失踪,在家里的有可能是死了被别的鱼吃了(但是这种情况鱼缸里必须有食肉性的鱼),还有可能是被吸到过滤里去了。
发白是因为他鳞片掉了
因为在某写时候,鱼的消化系统会丧失消化功能,于是,鱼只有通过吞石头的方法来促进消化.
混养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品种之间有没有什么不协调的。换缸养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先给鱼缸和鱼消消毒,避免病菌或者寄生虫再次感染。(黄粉药浴一下即可)
不用换水。不用喂食。氧气球全部用完后换新的。氧气球直接放进去就行。瓶口最好盖着,以防尘土落入水中污染水质。氧气球不要弄破,不然鱼会很兴奋,游的很快,像闪电似的,如果真的破了,没关系,等几天后,它们速度正常了,水中破碎的氧气球也用完了,再放一颗新的氧气球就行了。它们可以活两年呢!可能更多! 鱼类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一般人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53%)、鸟类(18%)、爬虫类(12%)、哺
鱼缸里的鱼老在底部待着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1、水质:可能是主人长期没有换水导致水质变差,从而引起鱼儿趴缸。2、水温:可能是水温过低或换水后水温降低导致。3、鱼儿感到害怕:可能是鱼儿本身胆子比较小,看到有黑影晃动从而感到不安。4、应激反应:新入缸或新换水会有一定压力,鱼不适应时就会表现出躺在缸底,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就好了。5、生病:如果鱼已经养了一段时间,突然待在缸底,可能就是鱼生病了,需要尽快隔
鱼缸里的鱼老在底部待着可能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1、水质:可能是主人长期没有换水导致水质变差,从而引起鱼儿趴缸。2、水温:可能是水温过低或换水后水温降低导致。3、鱼儿感到害怕:可能是鱼儿本身胆子比较小,看到有黑影晃动从而感到不安。4、应激反应:新入缸或新换水会有一定压力,鱼不适应时就会表现出躺在缸底,过一段时间适应了就好了。5、生病:如果鱼已经养了一段时间,突然待在缸底,可能就是鱼生病了,需要尽快隔
鱼缸里的鱼都游到水面上呼吸的原因和解决办法:1、换水:可能是水质太差导致鱼儿游到水面呼吸,主人可以通过换水来改善水质。2、加氧:可能是水中氧气含量太低导致的,主人可以安装一个大功率的加氧设备。3、换缸:可能是饲养密度过大导致的,主人可以换一个大点的鱼缸来改善。4、减少喂食:可能是主人在给鱼喂食时,金鱼吃的饲料太多了导致金鱼浮在水面上呼吸,以后喂食可以少喂一些。养鱼一定要注意:1、养水:养鱼前要先养
鱼撞缸的原因:1、受寄生虫感染,可能是鱼受到了寄生虫的感染而受到刺激,因此出现撞缸的行为。2、缺氧导致,可能是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鱼儿高密度缺氧,从而出现撞缸的现象。3、精神压力太大,鱼儿也是会有自己的情绪的,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时候,便会出现这种现象。4、水温出现了问题,当水温过低时鱼儿就会感到身体不适,它就会因为想要逃离而去撞缸,为了去找到一个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生活。 提示: 有些鱼儿性情是
鱼缸里的小鱼断断续续的死掉可能是以下三点原因:1、缺氧,可能是主人饲养的密度太大,导致鱼儿缺氧窒息而死;2、水质差,可能是主人长时间没有换水,导致水质变差,从而危害到鱼儿的生命;3、撑死,可能是主人喂食过多,而鱼儿又不知饥饱,吃太多撑死的。 提示: 刚接回家的鱼儿不可以第一时间就放入鱼缸中,因为它们身上可能携带有一些病菌,放入鱼缸中会感染鱼缸中其他鱼,从而导致鱼儿死亡,所以在刚接回
冬天鱼缸里面的鱼如果没有做好保暖措施,那它们也是会冻死的,不过还是要看鱼的种类,如果是热带鱼那温度太低肯定是会冻死的,如果是冷水鱼那温度低了它们也能够适应,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所养的鱼类来调整水温。 提示: 现在的观赏鱼品种很多,我们在饲养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然后再来饲养。
防止鱼打架的方法:1、鱼自身具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当发现鱼打架的时候,可以将打架的鱼捞出来单独饲养,再观察剩下的鱼,如若剩下的鱼没有打架,就分两批饲养。2、增加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小,也会导致鱼因为争抢地盘打架,这时主人可以适当的增加饲养密度。当鱼缸内部的空间不足以划分地盘时,鱼之间的战争就会逐渐熄火了。3、观赏鱼宜养单不养双:两方鱼之间打架,总有一方鱼会分开两者的注意力,时间久了自然也就磨合结束不
这个一般水质遭到了污染引起的,被其它鱼刺伤也会导致全身腐烂,水温变化太快同样会使鱼儿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在发现鱼儿全身溃烂的时候可以使用盐水来泡浴,然后使用高峰酸钾来净化水质,自来水不卫生在使用的时候最好提前消毒, 提示: 鱼儿也有空间的要求,一般1CM长的鱼需要1公升水,家长养育时密度不能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