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佛弟子能养宠物吗?

创建时间 2023-02-20 17:16:21

问题描述

佛弟子能养宠物吗?
医生回答
宠问吧特约宠医
宠物猫、宠物狗、宠物问答、宠物百科、宠物周边等宠物知识

不论是否信佛、皈依,最好不要饲养。

1、佛经中有明确开示,不要蓄养牲畜等动物(包括宠物),否则,主人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造作种种恶业。

2、因果上的理解: 圈养(缸养、笼养、栓养——拴着动物的脖子、腿、身体等),等于“囚禁”了他们!将来因缘会遇时,自己就会遭到“囚禁”(枷锁系缚、牢狱之灾等)。 缸养鱼类,水体太小,鱼类在其排泄物污染的水中生活,严重缺氧,最后往往会窒息而死。将来因缘会遇时,会如何呢?可想而知! 养了动物,你就难免把不干净的、接近变坏、或已经变坏的食物喂给动物吃。将来的果报,也可想而知。 (现在已经蓄养的,要给他们作三皈依、替他们忏悔恶业,经常回向他们早得人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佛道。蓄养鱼类的,若能放生的品种,应尽快放掉,给他们自由生存的空间,以后不要再买。)

3、人与动物宠物朝夕相处,日久生情、生嗔恨心、打骂动物、对动物说绮语、动物对人生起情爱的……,实在太多了!既不利人,也不利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4、《优婆塞戒经》中言: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5、明了以上道理后,就不能再刻意去购买来饲养了。

6、若以慈悲心 收养流浪的动物,并予以皈依的,值得赞叹,但若长期蓄养,也应努力保持“慈悲心”,不生爱染心。 不 与 畜 生 结 缠缘 在佛经上曾提到,佛教徒不得畜养牲畜,不与畜生结缠缘。 但常有人疑惑,依佛理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那又为什么不可以畜养畜生呢?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曾经养过狗,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进出时常带着它在身边,跟它非常亲近,有一天你无法带着它时,它会像小孩子般的撒娇(呜呜地叫)或一直跟在你后面,你叫它不要跟着你,它还是一直跟着。你骑车嘛,它也会追着你跑。这就是人与狗相处产生出来的感情。 或许,你也曾经听说过,有些人会因一只宠爱的狗、一只宠爱的猫、一只喜爱的鸟死掉,而伤悲犹如痛失亲人一般,这也是与宠物结缠缘的现象。 佛说众生之所以生死轮回不休,皆因“情爱欲”牵缠无法解脱,且在佛教因果论来说,牲畜皆因“愚痴”而堕为畜生道,与其结缠缘,将来它会投生为你的眷属,缠着你;因其愚痴,所以,会带来许多困扰,障碍你修行、解脱。 因此,佛告诫世人,不要畜养牲畜,更不可与其结缠缘。 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应当避免畜养牲畜,不与牲畜结缠缘,以免日后惹来无谓的烦恼、结下久远的轮回因缘。 《妙法莲华经》: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宣化上人 讲解: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像这样的人,不会再贪恋世间人所快乐的这些个东西。“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他不会欢喜看那个又是什么《圣经》,又是什么《福音》等的外道书籍。不单外道的经典,他不会欢喜,就是外道手绘的画或书写的字,他都不欢喜的,不愿意看去。“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不亲近外道的人,也不亲近这一切作恶的人。什么人呢?“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或者屠夫,就是杀牲畜的,就是旃陀罗这个屠者。或者畜养猪、羊、鸡、狗的人——修道的人,不畜养动物。或者猎师,这也是恶人;恶猎师,他是打猎的。或者炫卖女色的人,这是那些个妓女、不正当的女人,以自己的容色去换钱;不是单单女人炫卖女色,有的男人妒嫉女人,他想要变成女人,用女人的样子去骗人,这都是炫卖女色的。这些人都要远离,不可以亲近。 “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因为不贪恋世间五欲之乐、不阅读外道的书籍、不亲近外道和作恶的人,所以这个人的心意,非常质直,没有弯曲心,所谓“直心是道场”;他有正直的思想,忆念经上的道理,也有福德的力量。 “是人不为三毒所恼”:这个人,不会被贪嗔痴三毒所麻烦、所恼害。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贪,所以也没有脾气;不嗔,更没有火气;不痴,更没有俗气——俗气,就好像傻子的行为,就是愚痴的人、发狂的人。好像你到某一个地方去,他对你发脾气;为什么对你发脾气?他就是这三毒放不下,这三毒支配着他,使令他来发脾气、来生烦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他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有嫉妒。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他有我慢。为什么对你发脾气?就因为有邪慢、有增上慢。因为有这么多的慢、我慢、邪慢、增上慢,这么多的妒嫉、邪见,所以他就生烦恼了;不单他生烦恼,而且总是恶人先告状。 “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这个人,少欲知足,就能修行普贤菩萨之行。为什么你不发脾气呢?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的贪、嗔、痴,又知足。什么也不贪、不嗔、不痴,这少欲了;常常知足,就常常快乐,所谓“知足常乐”。所以少欲知足,这是最好的。你能这么样子,这就是修普贤之行。

相关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