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吧。是小瓜虫引起的。这是一类体型比较大的纤毛虫。它的形态在幼虫期和成虫期有很大的差别。小瓜虫的幼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尤以皮肤为普遍。
当幼虫感染了寄主后,就钻进皮肤或鳃的上皮组织,把身体包在由寄主分泌的小囊胞内,在胞内生长发育,变为成虫。成虫冲破囊胞落入水中,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
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产生几百甚至成千的纤毛幼虫。幼虫出来,在水中自由游动,寻找寄主,这就是小瓜虫的感染期。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生活史。
[症状] 观赏鱼因小瓜虫寄生而发病的病例较为普遍。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
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小瓜虫的适宜水温为15~25℃。此病多在初冬、春末和梅雨季节发生,尤其在缺乏光照、低温、缺乏活饵的情况下容易流行。
当水温升至28℃时,小瓜虫就会开始死亡。[防治方法] 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
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
也可用1%盐水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或用百万分之零点一至零点二(0.1~0.2ppm)的硝酸汞溶液泼洒,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温度30到32.放水3分之2,放大盐半包。放黄粉1包。关灯3天,不要喂食。如果情况好转,放半包黄粉。不好转放一包黄粉。水部要换。直到好转为止。
鹦鹉鱼身上长白点按理是白点病,白点病的治疗可根据鱼的生理特性进行,因鹦鹉是热带鱼可进行加热达到治疗的效果,可升高水温30-32度之间,连续5-7天左右可根治此病,通常热带鱼以升高水温来冶疗白点病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鱼身上长有白点大多是被小瓜虫寄生导致,首先要采取隔离治疗,将患病的鱼捞出,放置到另一个鱼缸,并将水温设置到30-35度之间,以便小瓜虫不耐热后脱离,大约保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白点还没有消退,那么最好制作5%的盐水给鱼进行3-5天的药浴,或是用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连续浸泡6天即可。 鱼身上有白点是怎么回事 鱼身上有小白点,主要是因为水质差和水温低导致小瓜虫的寄生,这种虫
鱼身上长有白点大多是被小瓜虫寄生导致,首先要采取隔离治疗,将患病的鱼捞出,放置到另一个鱼缸,并将水温设置到30-35度之间,以便小瓜虫不耐热后脱离,大约保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白点还没有消退,那么最好制作5%的盐水给鱼进行3-5天的药浴,或是用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连续浸泡6天即可。 鱼身上有白点是怎么回事 鱼身上有小白点,主要是因为水质差和水温低导致小瓜虫的寄生,这种虫
鱼身上长有白点大多是被小瓜虫寄生导致,首先要采取隔离治疗,将患病的鱼捞出,放置到另一个鱼缸,并将水温设置到30-35度之间,以便小瓜虫不耐热后脱离,大约保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白点还没有消退,那么最好制作5%的盐水给鱼进行3-5天的药浴,或是用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连续浸泡6天即可。 鱼身上有白点是怎么回事 鱼身上有小白点,主要是因为水质差和水温低导致小瓜虫的寄生,这种虫
鹦鹉鱼身上出现白点,是因为缸内温度降低、水质败坏而患上白点病导致的。如果鹦鹉鱼身上长了白点的话,要立刻将温度提升到30度,然后进行换水和下盐。严重的话则需要下药治疗。 鹦鹉鱼身上有白点怎么办 鹦鹉鱼的身上出现白点,很可能是因为患上了白点病导致的,一般在缸内温度降低、水质败坏,都会使它患上白点病,并逐渐影响到它的状
可以少量喂食,鹦鹉鱼生病期间食量会减少或不吃。白点病是观赏鱼的常见病,解决方法方法 :1、可利用白点虫不耐高温的方法,提高水温到30度。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自鱼体表面尽快脱落。2,红药水治疗。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红即可,宁少勿多!浸泡5-10分钟,每天1-2次。以上两种方法,建议首先采取第一种 。3天后效果不明显再采用第二种方法。白点病,也叫小瓜
水温忽高忽低造成的白点病升高鱼缸内温度30-32度,加大盐,加大充氧气白点一周自然脱落!鱼只活泼!
没事,是长寄生虫.
热带鱼身上长白点,主人要第一时间换水,来稀释鱼缸中的病菌数量,换水次数要保持一天一次,同时将鱼缸内的水温上升至30度左右,来杀掉水中的寄生虫,然后往水中加入适量的粗盐,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如果热带鱼的病情比较严重,就还需要加入药物来进行药浴。 提示: 热带鱼身上长白点主要是因为水中的小瓜虫感染导致,小瓜虫来源于自来水中,在水温较低的时候就会大量繁殖,从而感染鱼群,所以在饲养热带鱼被
1蒙眼大多是猪仔鱼外伤再加上水质不好引起的。治疗:定期换水,3-5天换入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新水,用1%的海盐水+黄粉药浴,黄粉的剂量掌握在水色微黄即可。每次药浴20-30分钟,连续治疗5-7天消毒、杀菌。2白点:这种病是由原生动物所引起,病原体名为白点虫,它会深入皮肤的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点状胞囊。治疗:使用百分之0.01浓度的孔雀绿溶液,把病鱼浸泡多天,直至小白点完全消失。
一 治疗有这样的几招 盐和庆大霉素 二 也可以使缸里的温度升高,达到杀菌的目的注意 是药3分毒嘛。平时注意保持水质的稳定,在水中放点盐,对大多数的鱼类是无害的,而且还能预防很多疾病。用少量黄粉可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对鱼的影响也小。
可用稀释的高猛酸钾溶液清洗鱼体后用清水养,平日鱼缸中不要残留鱼食。
可能是出血性腐败病也叫赤皮病。 为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明显,有时病鱼的上下颚和鳃盖部分充血,现块状红斑,有时也充血发炎。在鳞片脱落处和鳍条腐烂处往往长有水霉。此病流行区域比较广,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出血症并发。当鱼体受伤时,致病菌乘机侵入鱼体,容易发生此病。 当冬季水温极低时,鱼体皮肤也会因冻伤而发生此病。 将鱼隔离,水温升高。可用1%食盐水,或百万分之
金鱼身上有白点是因为患上了白点病,最怕高温,因此首先就需要将鱼缸中的水温提高到30度左右,但最好循序渐进,每天升温不要超过2度,如果3-4天后,白点还是没有消失,那么就需要询问医生,购买甲基蓝溶液,再将鱼缸中的水更换掉三分之一,并将药剂倒入水中溶解,比例为百万分之二,每天泡6小时,一周后鱼身上的白点就会逐渐消失。 白点病经常出现在热带鱼的身上,且非常容易感染,因此如果是很多条鱼共
鱼身上长有白点大多是被小瓜虫寄生导致,首先要采取隔离治疗,将患病的鱼捞出,放置到另一个鱼缸,并将水温设置到30-35度之间,以便小瓜虫不耐热后脱离,大约保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白点还没有消退,那么最好制作5%的盐水给鱼进行3-5天的药浴,或是用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连续浸泡6天即可。 鱼身上有白点是怎么回事 鱼身上有小白点,主要是因为水质差和水温低导致小瓜虫的寄生,这种虫
热带鱼身上长白点,主人要第一时间换水,来稀释鱼缸中的病菌数量,换水次数要保持一天一次,同时将鱼缸内的水温上升至30度左右,来杀掉水中的寄生虫,然后往水中加入适量的粗盐,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如果热带鱼的病情比较严重,就还需要加入药物来进行药浴。 提示: 热带鱼身上长白点主要是因为水中的小瓜虫感染导致,小瓜虫来源于自来水中,在水温较低的时候就会大量繁殖,从而感染鱼群,所以在饲养热带鱼被
可以将鱼身上的起泡拂去,帮助金鱼恢复平衡,换水时不要过快或过多,将水量加至鱼缸水量的三分之一,加水的过程要保持缓慢。此外,养鱼前要考虑与个体的占有空间,一个鱼缸不可以养过多的鱼,换水次数也不可以太频繁,1-2天换一次就可以了。 提示: 鱼身上的起泡通常是在换水后出现的,可能是换水的量太多,导致水中的水压减小,而倒水的时候速度又过快,导致水压又增大,使得金鱼受到的压力不平衡,从而身上
鹦鹉鱼身上掉鳞需要将水温升到30摄氏度以上,然后在水中加入2~5ppm的食用盐,如果情况严重可以加5ppm的高锰酸钾溶液,直到完全恢复为止。鹦鹉鱼掉鳞一般是由于受伤后感染而引起的水霉病,平时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清洁,定期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用盐,可以抑制预防水霉病。
鱼身上长有白点大多是被小瓜虫寄生导致,首先要采取隔离治疗,将患病的鱼捞出,放置到另一个鱼缸,并将水温设置到30-35度之间,以便小瓜虫不耐热后脱离,大约保持一个星期左右,如果白点还没有消退,那么最好制作5%的盐水给鱼进行3-5天的药浴,或是用百万分之二的甲基蓝溶液,连续浸泡6天即可。 鱼身上有白点是怎么回事 鱼身上有小白点,主要是因为水质差和水温低导致小瓜虫的寄生,这种虫